下面引用由大连人发表的内容:
江西省黎川县华山垦植场洲湖村---抚州黎川洲湖清代船型古屋
..... |




江西黎川县洲湖村有幢建于清代道光24年(公元1844年)、规模宏大、形状像条巨船的古建筑。这座距今已有160年的古建筑占地约10亩,房屋高6米,砖木结构,一进三厅,每厅三层,共108间。 该建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设计精巧,所有的正房一侧均有片房,二片房、三片房拱护;横厅、书房、杂房、工房、厨房、膳房、廊道错落有致;36座大小天井通风采光,疏漏积水;三堵防风防火墙间立其中,将108间房屋分隔成几个区域;排水系统设计科学,160年来水火无忧。
洲湖村位于江西抚州市黎川县城东北约40公里外的大山坳中,这个村落地处福建与江西两省交界,由于交通闭塞,鲜为人知。但自从去年9月这里发现大型船式古宅后,洲湖村的名声由此远扬。
在现代建筑史上,状若船舰的建筑物并不罕见,国内外许多与水有关的博物馆或机构往往都以船形建筑标明自己的特色。此外,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船屋世界有名,只不过那里的船屋并不是陆地上的建筑,而是漂在河上的一条条船只,由于内部生活设施齐全,于是很多爱水的阿姆斯特丹人便以此为家,将船后缀以屋的字眼,称船为船屋。
黎川的船屋与前者一样,是陆上的船形建筑物,但追溯其历史却可以远达明清时期。在黎川发现的船屋位于洲湖村的中心地带,从船屋侧面的北山南瞰,只见灰色的船形古宅如同一艘坚实宏伟的航空母舰逆水向东行驶,船屋周围有数座古屋,这些古屋像簇拥着航母的护卫舰、驱逐舰,与船屋一起形成建筑群落。
当地人告诉笔者,船屋在黎川被称为“大夫第”,意思就是由大夫级官员修建的私宅。黎川虽然地处偏僻,但自南宋建县至清末,这里却考中了171个进士、480个举人。这些进士、举人很多到县外做了官,衣锦还乡时为显示身份,就纷纷在故乡大兴土木,建起“大夫第”和“举人府第”。后来很多有钱人也依照这种建筑式样盖房子,直到今天,黎川仍有很多这样的古式建筑。
从“船头”吹鼓楼下的头门进入这座豪华的“大夫第”,一个足有800平方米、鹅卵石铺砌的大院赫然出现眼前,院内照壁高大,壁檐星斗装饰,虽历百年风雨,漆彩却鲜艳如新。二门大方气派,宅内天井开阔,厅堂宽敞明亮,门窗勾花烫金,梁椽处处浮雕,连燕子巢都雕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动物。
整个船屋中共有108间独立房间,主人当时的经济实力可见不同一般。船屋内所有砌干墙的砖块均由田泥包裹小卵石特制,隔温性能良好,冬暖夏凉。砖墙用糯米饭掺和石灰垒砌,坚固无比。内墙经多道工序粉刷,据说,当年若以脸面揩拭,都会觉得滑润无比。整个建筑用材精致,做工考究。
船屋古宅的正房一侧均有片房、二片房、三片房拱护,横厅、书房、杂房、工房、厨房、膳房、廊道错落有致。30多个大小天井通风采光优良,风火砖墙间立其中,排水系统设计科学,100多年来水火无忧,真如“脐眼”一般安全。没有花园、楼台亭阁相间点缀,虽说单调了些,但一座拥有108间房子、独立的豪宅能全无暗室,又有厅廊互通,正显示了“大夫第”的设计精巧。
据说,豪宅内专有密室一间用来藏金纳宝,但多年来从无人能知其所在。因此,即使是船形古宅的后人,也只能从古宅中数出107间房子。至于谜一样的那间密室如能破解,不知又会给后人带来多大的惊奇。
相关传说色彩神秘
据考证,这座船形古宅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是由当地一个名叫黄平安的富商兴建的。
这是一座富有传奇和神秘色彩的船形古宅。
相传,黄平安原来本是个家境一般的小商贩,但凭着精明勤劳,年轻的黄平安从贩卖皮油(乌枸子油)起家,在短短的三十年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为一名在黎川至光泽、福州、台湾一路有20多家当铺的富比王侯的巨商大贾。为了夸富乡里,同时也为了在家乡置办一份永久的祖业,黄平安请来风水先生,在这四面环山、形似女式兜肚的洲湖村,以巨款购得“脐眼”这一风水宝地,修建了这座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豪宅。 然而,豪宅建得轰轰烈烈,后来却住得冷冷清清。据说乔迁大喜的当日,黄平安广邀达官显贵,遍请邻里乡亲,举办了盛大的庆典仪式。可是,当黄平安兴致勃勃地正欲携夫人从头门进入新宅时,忽地一阵怪风袭来,将他刚下轿的夫人裙角掀起,后又猛地把裙子吹落。黄平安既惊又窘,心生不祥之感,当即命人改换豪宅的门面。之后,或因生意在外,或因落裙之忌,总之,黄平安连同他的六个儿子极少在此居住。豪宅平日交由黄氏族人居住代管,历经数代沧桑,几成“无主”之宅。而黄平安及其后人,当地人说可能去了台湾、福州一带发展,也有人说早已败落,究竟其兴衰与去向如何,连黄氏族人也说不清、道不明了。
江西连续发现罕见“船屋” 与清初天地会有联系
一批极为罕见的大型船式建筑近日在江西抚州“浮出水面”。有关专家在今天实地考察后认为,这不仅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而且其与明末清初时中国民间秘密会党组织——天地会(会内通称洪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批近期发现且被确定为船屋的共有四处,均分布在抚州,其中南城县和广昌县各一座,黎川县两座。建筑远看如船,多有船头、前舱、后舱、甲板,甚至船篷之分,船头均朝向东南,有青山在侧,又依水而建,恍如巨船乘风破浪。除广昌县船屋内有36间大小厅堂外,其它船屋均为108间,且都是砖木结构,房屋约高6米以上,两至三层,一律青砖灰瓦,飞檐翘角,掩映于乡村绿荫之中。
为什么中国建筑史上几无记载的船型房屋会在抚州如此集中出现?为什么船屋没能在当地成为当地百姓真正普遍适用的民居?这种并不经济且占空间的船屋又有什么特定的深义?中国“洪门”研究专家、江西知名考古学家陈江经过反复考察后认为,船屋就是在记录有关“洪门”重要史实及帮规的“会簿”中,曾多次提到的同舟共济、“反清复明”宗旨的物化形态——“洪船”。
陈江曾查阅大量清宫秘档,翻阅众多的地方志史,各种洪门会簿歌诀和明益藩家族以及有关的谱碑铭等文献史料,考证出“洪门”是由居住在江西南城县的明益藩罗川王、永宁王等宗社成员骨干约于1644年秋季,在江西抚州南城县(旧属建昌)洪门镇华林峰华光寺首次结盟。这一系列极具“洪门”文化色彩的船型建筑的浮出,无疑为“洪门”起源南城说增添了有力的佐证。
虽然船屋大小不一,有的形态上也有一些差异,但陈江经过实地调查后发现了众多的相同相通之处:船屋均位于明末清初时的闽赣交通要道上,也就是天地会发源地闽赣山区;均处在“洪门”的发源地南城益王府的势力范围之内;当地均有清兵与天地会激战的历史传说,屋主祖上均与洪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建造年代都约在清代中期以前,且风格与天地会建筑的风格有着惊人的一致——砖石为底、竹木编墙混以泥巴、外刷石灰,屋内装饰比较一致……尤其是船屋的108间和36间显示了其与天地会极为密切的联系,这本是清朝极为避讳的数字,却恰恰体现出了洪门早期的“水浒”信仰。
记者对两天前在南城县天井源乡饶坊村发现的“洪船”进行了实地探访,这一约200多米的巨大船型建筑除具有船屋特性外,其形状更像一艘航母,“甲板”与“船头”并行。据从小在此长大、今年69岁的宁明生老人介绍,他是这一船屋主人宁泰贞的第五代后人,其前辈已有部分前往南洋和台湾。记者在船屋旁不远处还发现了一处更早的似船型建筑,约36间,是否“洪船”还有待考证。
陈江认为,这些洪门建筑文化的典型遗存,能看戏喝茶(联络聚会的隐蔽形式),居住和结社入会,其不仅仅是单纯的建筑概念,而且是历史概念、文化概念,是洪门反清复明传统精神理念的历史载体和建筑遗存。




交通:去江西黎川可先坐火车到南昌,由南昌火车站广场的长途客运,或长途汽车站,乘坐直达黎川县的客车,票价是55元/人。南昌到黎川县210公里,到达县城后,由县城新客站乘坐开往厚村乡的班车,每一小时有一班次,票价4元/人。从厚村乡到洲湖村,还有7.5公里,可包三轮“摩的”前往。每天傍晚有一趟班车从厚村乡开往洲湖村,4元/人。
还有一种走法是,乘坐火车往鹰潭方向走,由鹰潭换乘慢车到福建光泽县下车,光泽县离江西黎川洲湖村仅有二十几公里路程,每天有许多班车都经过厚村乡。